首页 男生 奇幻玄幻 三国从江东开始

第一百二十四章 真假种田专业户

  “……塘方五亩,深以八尺为宜,分置陂塘五六处,塘基相连;塘基为人工培改而成,土质松软,故宜浅栽密植,亩植矮桑八百株,可产绢帛半匹左右……”

   南昌府衙,原本的太守府,如今已经因为于琦身份的变化而变成了刺史府,于琦正在书房中一边听着陆筠的介绍,一边在手中的簿册上时不时的记录一下。

   结合脑海中的记忆,以及经验丰富的老农的判断,于琦几乎可以断定,从今年开始,在未来的一两年内,必有大旱之灾!天下万民本就在承受兵灾之苦,如今又有旱灾临身,而旱灾的影响又是持续且漫长的,老百姓的日子怕是要过不下去了。

   民生多艰呐。

   囤粮毕竟只是一时之计,为长久计,还是要开源,从源头上增加粮食的供给。

   只是在没有农药化肥良种的时代,想从地里刨食是何等之难,于琦虽然从记忆的碎片中搞出了曲辕犁、两季稻等新生事物,让它们提前了几百年现世,但曲辕犁只是解放了人力,而两季稻在没有经过两到三年的试种观察,是没有办法大规模推广的。

   尤其是在地力有限的情况下,两季稻就算经过试种培育,可以达到推广的效果,但在地力没有蓄养起来之前,亦不会有太大效果。毕竟贫瘠土里上两季的产出,跟勉强肥沃的土地上一季的产出,并不会见得高多少。

   就在于琦愁眉不展的时候,来给于琦送上温补饮品的陆筠发现了于琦的愁苦,问了一句之后,随后就给于琦献上一策:塘桑鱼稻禽畜复合农业模式,按照于琦的理解是“桑基鱼塘”模式。

   于琦这才知道,原来早在春秋时期,桑基鱼塘这种农业模式就被钱塘、太湖一带的吴越百姓发明了出来,并在之后的千年时光里不断摸索、改良,时至今日,已经变得近乎成熟完善,让于琦叹为观止,只能感叹一句:在种田这方面,我们种花家就是永远滴神!

   前面那番话,便是陆筠一边给于琦按压肩膀,一边在向于琦介绍她老家吴县那边的关于桑基鱼塘的种植模式。

   陆筠虽为大家闺秀,却不是那种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娇弱女子,在没有跟着于吉“满山乱跑”之前,那也是初春放过鱼苗、暮春采桑养蚕,抽过丝纺过线,坐船下塘网过鱼、上岸桑林撵过鸡的。

   对于家里有上百顷采用桑基鱼塘模式进行耕作的陆筠来说,稍作思考,便能把这种模式的具体操作方式如数家珍的描述出来,让于琦能随着她的描述,在脑海里直接勾勒出这种模式的直观形象。

   “夫人真是我的贤内助啊。”

   于琦伸手揽过陆筠,另一只手自然而然的穿过薄衫,抚上滑嫩的胸前……

   换做是祖英,对于琦的调情不但不会抗拒,甚至还会反客为主,主动出击;换做大乔,却会假做抗拒,欲拒还迎。唯独陆筠,要保持大妇风范,唯恐被家中仆婢看了笑话,对此事犹为的放不开,尤其此时还在于琦的书房之中,外面不光有家中仆婢,更有州府官吏来往,万一被人觑得……

   “哈哈哈”,看着陆筠落荒而逃的身影,于琦促狭的大笑起来,在陆筠走后,于琦收束心神,将刚才自己记下来的一些的要点进行了重新的归纳总结。

   “来人呐,传虞翻来见。”

   作为治中从事,农事本就在虞翻的职责之内,再加上虞翻的老家余姚,跟吴县同为吴越故地,均为河网密集之所,俱有桑基鱼塘之例,想来虞翻应该对此有所了解。农为百业之本,事涉农事,于琦自然要多方调研。

   过了一会儿,虞翻来到于琦的书房之中,见礼之后,于琦便道明唤他前来的来意,并把手中记录了陆筠所说的要点以及他自己空想出来的想法的册子递给虞翻。

   虞翻略作翻看,随后便道:“使君,钱塘一带虽有桑基鱼塘之例,然吴越之地与豫章相距千里、远隔山水,吴越之成法是否适宜于豫章,属下不敢妄言,仅就属下所知的几点,告与使君,请使君明断。”

   虞翻的话让于琦意识到“因地制宜”的问题,这不是自己一拍脑门脑洞大开就能做出决定的,当即挺直腰背,正色说道:“仲翔无需顾虑,有何想法尽管道来。”

   “使君,你去过吴中、钱塘,当知我们那个地方的形貌,因为靠近大海,海水时常倒灌,使得从海边往内陆几百里方圆的土地都盐碱化的厉害,在春秋时期,几乎不能耕种,亏得老祖宗聪明,发明这个桑基鱼塘的耕作办法,以水塘稀释吸附土地中的盐碱,以塘泥肥育土地,经过了千年肥育,这才使得吴中、钱塘一带的万顷土地,有了些许的产出,其中一些还是上等的良田。”

   “而豫章呢,据属下所知,虽然没有盐碱化的危害,却面临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山陵太多,平地太少,不似吴中那里一马平川。这里的耕地本就稀缺,而桑基鱼塘的耕作方式虽然可以蓄水,却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其产出也多为丝帛,对旱灾来临之后百姓赖以活命的粮食产出……”虞翻摇了摇头,略带遗憾的道:“不太可观。”

   说完之后,虞翻想了想又道:“豫章多山陵,山中多水,或许可以在山陵缓坡处试建一二,观其成效再做决定。”

   随后,虞翻又劝道:“我知使君心忧旱灾,如今既已知旱灾将临,当组织各地百姓,兴修水利,多建陂渠、深挖水井,如此方为正途啊。”

   于琦如何不知道这些才是正途,只是出于穿越者的倔强,他还想试一试,哪怕只是小范围内的试行一下呢。

   “你说的我已知晓”,于琦点点头道:“那就在新寓先试验一下吧。”

   “另外,仲翔你身为治中从事,要跟刘晔一起,督促好各郡县,确保各郡县将兴修水利这件事落到实处。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你就辛苦一些,不管是派出吏员巡视,还是亲自下乡抽查,一定要把这件事做好。”

   就在江南各地忙于春种之际,各种捷报也是纷至沓来。

   之前被于琦安排带兵前往各地平定匪患的将校,仿佛约好了一般,在最近几天纷纷传来捷报,捷报之多,让被于琦带在身边进行培养的陆逊、朱然等小将都眼热不已。尤其是陆逊,本来是陆家着重培养的读书种子,没想到上次周泰来袭,陆逊临危受命率军搏杀了一次之后,似乎觉醒了军略的属性。

   也不知是不是被人怂恿的,三番两次的来找于琦,想向于琦求取一支兵马,也外出剿贼,甚至就连陆筠,也都帮着陆逊吹了吹枕边风,于琦无奈,只能以陆逊为屯长,朱然、吕蒙为队率,率领一支二百人的队伍前往南昌左近的余汗县进行剿贼。

   这么多队伍派出去,除了捷报频传之外,也有一些意外的消息,譬如说由许干、蒋钦率领的水师巡航剿贼小分队,就在追剿长江水匪、巡护长江水道之余,间或往南昌送来一些人口,其中不乏由丹徒、秣陵、柴桑三地招贤馆送来的贤才。

   在于琦设立招贤馆一个多月的时间后,终于见到了成效。

   三地招贤馆所送贤才,多为读书人,也有自恃勇武的游侠豪杰,不过大多都是寂寂无名之辈,也正是如此,才衬托的其中偶有一二的贤才是多么的难得——郑浑,就是这么难得的一个贤才。

   郑浑,与其兄郑泰避祸淮南,受到袁术礼遇,其兄郑泰与去岁那场发于荆州的大疫中病殁,如今见袁术行为叛逆,断定淮南即将陷入战乱,便先往江南避祸,恰逢于琦沿江设立招贤馆,便前往自荐,于柴桑招贤馆登庸。

   “阁下便是郑文公?”

   得到柴桑送来的公文,于琦高兴的不得了,毕竟这可是他设立招贤馆以来,甚至是于琦穿越以来,第一个主动前来投效的文臣属性的历史名将。

   是以在得知郑浑即将来到南昌的消息后,于琦便亲自到渡口迎接。

   刚刚从摇晃的战船中离开,踏上坚实的大地,郑浑还没来得及舒缓精神,就被突然出现在眼前的英武青年堵住。

   郑浑虽然以前常年托庇于其兄郑泰身边,被郑泰认为是讷于言辞的性格敦厚之人,老是担心这个弟弟独自在外的话被会欺负,但郑浑能提前看出淮南将乱、袁术必败,又岂是愚钝之人?

   再说了,谁规定的讷于言辞就等于脑子愚笨了?

   所以就在于琦行礼起身的这一瞬间,郑浑就判断出了于琦的身份,当即涨红了黝黑的脸色,慌慌张张的给于琦行礼:“郑浑见过于使君。”

   至于于琦是怎么从黝黑的脸庞上看出脸色涨红的,这却简单,其中诀窍便在于看耳朵:耳廓涨红之时,脸色肯定也是涨红的。

   看着面前这个回礼之后便欲言又止、神色拘谨的黝黑壮实的青年,于琦瞬间就看出了郑浑的窘迫:好家伙,感情这位种田小能手还是个社恐患者。

   没错,于琦之所以亲自来到渡口迎接郑浑,除了前面说的那条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于琦知道这位郑浑郑文公乃是汉末时期难得的种田大家。

   汉末群英璀璨,不缺名帅猛将,不缺谋臣治才,甚至连青史留名的名医、半仙都有好几个,只有这郑浑,是汉末三国时期唯一一位点了种田专精的“着名农民”。

   这对于忧心旱灾的于琦来说,无异于天降魁星,尤其是他还是个社恐患者。

   于琦咧嘴一笑,上前攥住郑浑的粗糙的大手,那堆满脸庞的灿烂笑容让郑浑心中一松:这于使君,看起来真是个和善好相处的人啊。

   这南昌,算是来对了,大兄泉下有知,想来也能放心了罢。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